很多家长问:孩子物理总是学不好。是什么原因?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总结。以下是t7t8美文号《2022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编辑为您带来的7篇文章。您在参考的同时,还可以将t7t8美文号分享给您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第一卷复习大纲第1章

1。简单练习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这意味着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考物体)而言的,所以,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考物体:研究机械运动时选择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物体

(1) 参考物体并不总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我们只是假设选择哪个对象作为参考对象。 (2)参考对象可以任意选择,但选择的参考对象不同。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两个物体以相同的速度、相同的方向运动,或者它们之间的位置不改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沿直线行进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快慢的物理量。

(2)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 (3)速度公式:v=S/t

(4)速度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公里/小时; 1m/s=3.6km/h

6。平均速度:以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一定距离所花费的时间与通过该距离所花费的时间之比。要计算物体在这段距离上的平均速度,您必须指定它的距离或时间。 7以内的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

原理:v=s/t;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或其他定时器)

2。声音现象

1。声音的出现

每个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并非所有振动都会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1) 声音必须通过所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作为介质来传播。这些作为传输介质的物质称为介质。即使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交流,他们仍然需要无线电波。那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回声

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次听到的声音称为回声

(1)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或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小于17m。 (2)小于0.1秒时,反射声只能增强原声。 (3)回波可用于测量海水深度或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4。音高:声音的音高称为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称为响度。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也与声源到人耳的距离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器发出的声音的品质称为音色 7. 噪音和来源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音是指发声体无规则、混乱地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角度来说,任何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乐音是指发声体有规律振动时产生的声音。从环境角度来看,悦耳的声音被称为乐音。 8. 声级的分类

人们使用分贝来对声音级别进行分类。 30dB-40dB是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会影响睡眠。超过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中,会造成听力的影响。 9. 降低噪音的方法:可以在声源处降低、在传播过程中降低、在人耳处降低

3。热现象​​

1。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2。摄氏温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设为0度,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设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特性制成

(2)结构: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前,应注意测量范围,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底部和侧壁。 ② 等待指示稳定后再读取。

③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表面平齐,温度计仍应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 4.温度计、实验温度计和温度计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玻壳上方有缩口,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0.1℃;使用方法:①远离人体读数,②使用前将实验温度计抖开:测量范围:-20-100℃;分度值:1℃;使用说明:不要让被测物体继续读取,也不要扔掉。温度计:测量范围:-30-50℃;分度值:1℃;使用方法:同上。

5。熔化和凝固:当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时,称为熔化,熔化需要吸热;当物质从液体变成固体时,称为凝固,凝固会释放热量。 6.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为晶态和非晶态两类

(2)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称为熔点;凝固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为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与其熔点相同。

(3)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4)晶体熔化的特点:①温度不变②继续吸热。

7。物质从液态到气态的变化称为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两者都吸收热量。 8.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的液体中都可以发生,并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空气在液体表面流动的速度。 (3)作用:蒸发吸热(从外界或自身吸收热量),具有冷却作用。 9. 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3)液体沸腾的特点:①温度不变②继续吸热。

(4)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降低时,所有液体的沸点降低,气压升高时,沸点升高

10。液化: 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方法:(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优点:尺寸减小,运输更加方便。功能:液化放热(生活中的“白气”、雾气、露水、水管里的“汗水”、液氢、液氧、液化石油气等都是液化现象)

11。扬升和凝结现象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称为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升华 (2)升华和升华现象日常生活(冻湿的衣服变干,碘,冰雕变小,“干冰”的舞台效果属于升华;冬天看到霜、雪、冰晶、冰花、窗花、雾凇等属于升华)升华) 11.升华吸收热量,升华放出热量

4。光的反射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和电灯。月亮本身不发光,它不是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大气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发射到地面时,光线会发生弯曲

3。光速:光在不同材料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它是真空中最快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108

m/s,空气中的速度接近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的速度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以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形成、月食、日食形成、针孔成像、“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影子”木偶戏”、“立竿见影”“等等

5。光: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着光的传播路径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是想象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介质发射到另一种介质的界面时,部分光返回到原来的介质,导致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分开(法线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个角度相等)理解:

(1) 反射光由入射光决定,“反向”一词应位于描述的顶部

(2)反射发生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地点:发生地点;结果:回到原来的介质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 ,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0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向一定方向反射,反射光只能在某一方向被接收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不同方向反射,即各个方向均可接收到反射光。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是遵循光的反射。法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 像与物体的大小 (3) 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以及像与物体的距离物体与镜子是相等的。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是以镜子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它实际上看起来就像实际的光线会聚一样。可以用屏幕接收,当然也可以用眼睛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被屏幕接收。

物理学习方法

1。分类

对学到的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异同。初中物理的概念可以分为四类:

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乘积,例如:功、热;

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力、功率、效率;

③物质的概念反应性质,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

④ 概念没有定义,它们只是描述性的,例如力、沸点和温度。

2。比较方法

该方法可用于反映两个相互可逆物理量的学习。例如: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冷凝、有用功和额外功。

3。比较法

对于概念中具有相同词语的相似相关概念,我们可以利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来寻找异同,建立内部联系。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力”、“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放大”等。

4。分类方法

通过将相关概念分组,更容易形成知识体系。例如:

①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动力、压力。

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

④熔化、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升华。

⑤串联、并联、混合连接。

⑥通路、短路、断路。

⑦ 机械能、函数、势能。

5。要点法

通过关注概念中的关键词来学习。例如,“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而产生的垂直向上的力。在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力”和“垂直向下”是关键词。值得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审视和理解。

八年级物理第一卷期末复习大纲第二部分

(一)分子运动

1。当不同物质接触时,相互进入的现象称为扩散。

2。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表明,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进行无规则运动。它还表明分子中存在间隙。

4。影响扩散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5。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无规律地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和温度

是相关的,所以分子的不规则性称为分子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6。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7。使物体保持一定体积并使分子不分离的力就是分子引力。例如:使物体难以分离或拉长表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

8。使分子已经非常接近的物体难以进一步压缩的力是分子排斥力。例如:一个物体很难被压缩,这意味着分子之间存在相互排斥力。

9。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2) 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2。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所有物体都具有内能。

3。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和温度有关。同一物体的内能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4。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内能不可能为零,机械能也可能为零。

5。传热是不同温度的物体相互接触时,低温物体的温度降低,高温物体的温度升高的现象。

6。传热的本质是内能的传递,而不是温度的传递。即: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

7。在传热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量称为热量,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

8。当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9。当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减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0。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传热,做功和传热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价的。

11。在传热过程中,物体的内能随吸收热量的多少而增加,随放热量的多少而减少。

(3) 比热容

1。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物质的比热容是相同的,但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

3。同一物质的比热容还与其状态有关。

4。比热容的单位为焦耳每千克,单位为摄氏度。

5。水的比热容为4.2×J/(kg.℃),即1kg水温度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4.2×J。

6。吸热量的计算公式为:=Cm(t-)=CmΔt。

7。放热量的计算公式为:=Cm(-t)=CmΔt。

8。在传热过程中,如果不包括热损失,则=。

9。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的材料类型(即比热容)以及质量增加或减少的温度有关。它与物体的初始温度和最终温度无关。

(4),热机

1。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称为热机。

2。内燃机是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外运动的热力发动机。

3。常见的内燃机包括汽油机和柴油机。

4。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

5。在每个冲程中,活塞往复运动两次,飞轮旋转两次,做功一次。

6。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由气体完成的,其余三个冲程是靠飞轮的惯性完成的。

7。在压缩冲程期间,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8。内部能量在动力冲程期间转化为机械能。

9。气缸顶部有火花塞的是汽油机,有喷油器的是柴油机。

10。在压缩冲程中,汽油发动机吸入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而柴油发动机只吸入空气。

11。汽油发动机采用的点火方式是引燃式,而柴油发动机采用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12。当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3。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燃料的热值。

14。热值是燃料本身固有的属性,单位为J/Kg。

15。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mq或=Vq。

16。有效利用内能的方法:尽可能充分燃烧;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损失。

17。用于做有用功的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之比称为热机的效率。

18。热机效率:=或=。

19。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

20。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其他形式,或者将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初中物理常见规律总结第三部分

物理规律是人们通过长期努力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结论。必须深入理解和加强它们。为了帮助记忆,我们通过公式总结如下:

1。弹簧平衡原理:弹性极限是条件。伸长和缩短至关重要。变化包括两个方面。外力可以拉动或压缩。

2。惯性定律: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如果它保持直线或静止,平衡效应为零,这意味着没有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它会受到浮力。如果位移液体的重量,则 V 位移 ρ 液体乘以 g

4。工作原理:任何机器都不省工。总工作量有额外的金额。它仅对对象和工作有用。机械绳索摩擦力大。

5。杠杆平衡条件:静止且匀速旋转,力乘以力臂的乘积相等,支点被迫画出力线,力臂是关键。

6。反射定律:若三条直线共面,两角共面,则所成像为虚像。物像镜对称轴和镜凹面均适用。

7。折射定律:两种介质密度不同,三条线的共面角不等,密度大,角度小,垂直入射很特殊。

8.欧姆定律:同一导体具有相同的状态、电压、电阻和恒定电流。导体的电阻是由材料的性质、长度、厚度和温度决定的。

9。焦耳定律:通电导体会产生热量。当I平坦电阻乘以时间时,所有电能都转化为热量。经常使用纯电阻。

10。串联电路:存在串联电流路径,且各处电流大小相等。总电阻和总电压是各部分之和,比例关系归因于电阻。

11。并联电路:并联各处电压相等,主电路电流支路和。总逆数等于各个逆数之和,逆关系归因于电阻。

12. 安培定律:载流导体产生磁性,电流的方向决定磁场。右手握住螺旋管,四个手指指向北方。

13。滑动摩擦:压力与粗糙度成正比,滑动大于滚动,均匀直线或静止,按平衡力计算。

14。大气压力:海拔温度和湿度。明夏高于阴冬。海拔2000以内,上升12,下降1。

15。物体的沉浮:与浮力和重力相比,物体和液体也可以类比。小物体会漂浮和悬浮等,而大物体和液体物体则必须下沉。

16。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温度必须取决于材料。长度与横截面成正比,反之亦然。伸长率和压缩率很特殊,必须区分四重关系。

17。决定蒸发速度的因素:蒸发吸收热量,需要冷却。速度因素有三个:接触面的温度高低、震动风扇的气流。

18。影响沸点的因素:沸点达到沸腾必须吸热。沸点取决于气压。山气沸点低,高压锅内温度高。

19。晶体熔化:吸热温度升至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熔点温度是物质的状态,固体或液体或共存。

初中物理解题思路第四部分

学习物理时,需要理顺自己的解题思路。总结、看、思考、画图,按规律解决问题:

看题:寻找题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些词的特殊含义;

第二个思考:想想这道题属于哪一个范围,涉及到哪些概念、规则或计算公式:

三张图: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不同的物理具体图形,最终建立问题解决模型。

物理不良的补救措施第5部分

1。上课认真听讲

不要思考或尝试尽可能少地思考。不要自以为是,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因为老师让听变得容易而放弃倾听。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算是检讨和整顿。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己做事,否则就相当于完全自学。开始之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允许你有一定的自己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你有一些自己的东西。你学得越多,你拥有的东西就越多。

2。做练习

练习是必须要做的,但请注意一定要在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只会耽误时间,浪费时间。因为你理解了,你将能够体会到解决问题时各种物理量之间更深层的关系,这将进一步帮助你理解每个定理和定律的含义。

3。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于课堂上刚学到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复习它的介绍、分析、总结、结论、应用等,并与大脑中已有的类似旧知识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矛盾,否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时候,你需要重新思考,重新阅读、学习。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立即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做一些课外练习,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的准确性,巩固所学的知识。

物理学习技巧第6部分

首先,将物理培养成自己的兴趣

兴趣是开始学习的动力。你应该做任何你喜欢的事。因此,要想学好一门学科,就应该把它培养成自己的兴趣。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否则孩子会觉得学习无趣。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网上搜索视频,或者搜索一些物理题来做。从小培养孩子对物理的兴趣,让孩子从小就对物理产生兴趣。以后初中、高中学习物理就没有障碍了。

第二,要学会提前预习作业,把不会的东西记下来

预习作业是学好每一科的最好保证。当然,物理学也不例外。您可以预先学习以了解知识的大致内容。那么,明天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就能清楚地听懂老师在讲什么,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初中物理中出现的物理现象有很多,预习的时候需要注意,而且这些现象都很容易理解,你就能看懂。

第三,要认真仔细地听,不要分心

上课效率可以直接决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课时,孩子必须听从老师的想法。老师讲什么,他就必须听,孩子的大脑也必须随之思考问题。他不能只听从老师的想法而不思考问题。这与不上课的效果相同。

八年级物理复习大纲第一部分第七章

第一章机械运动

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一物理量时用于比较的标准量称为单位。为了方便沟通,国际度量衡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单位,称为国际单位制(SI)。

2。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公里 km、分米 dm、厘米 cm、毫米 mm、微米 μm 和纳米 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及范围; ②测量时,标尺刻度线应靠近被测物体,位置应平直,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并与观察点对齐。不要向上或向下看。

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时间单位包括小时 h 和分钟 min。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我们无法消除错误,但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错误。误差的发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和测量人有关。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错误的区别:错误不是错误。错误不应该发生并且是可以避免的。错误永远存在,无法避免。

2。动作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现象。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研究物体运动时,选择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物体。参考对象的选择:任何对象都可以用作参考对象。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考对象。无法选择正在研究的对象作为参考对象。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时,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对象是移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考对象。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移动速度

1。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来表示。同时,物体行进的距离越长,行进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移动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越短,其移动速度就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速度,采用“同一时间内比较距离”的方法,即用物体运动的距离除以所花费的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速度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

其中:s——距离——米 m;t——时间——秒 s;v——速度——米/秒 m/s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公里每小时作为速度单位,符号为km/h或km·h。 -1,1m/s=3.6km/h。 v=,变形可得:s=vt,t=。

2。速度不变的沿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以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

4。测量平均速度

1。如何使用秒表:第一次按下时,指针开始旋转;第二次按下时,指针停止转动;当您第三次按下时,指针会弹回零并返回到手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值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值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第二章声音现象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所有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振动。当用手按下发音音叉时,发音停止。这种现象意味着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振动的物体称为声源。人类通过声带的振动来说话、唱歌,鸟儿悠扬的叫声是通过歌膜的振动发出的,清亮的蟋蟀的声音是通过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出的。振动频率必须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形式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耳膜振动,人就听到了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发出声音,而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体>v液体>v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或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当声音遇到障碍物并在传播过程中反射回来时,就会形成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用途:回波可用于测量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艇距离。在测量时,首先要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量从声音发出到声音信号反射回来的时间t。求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声点到物体的距离为S=vt/2。

2。声音的特征

1。音乐是物体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高:人们感知到的声音水平。当你用一块纸板在梳齿上画出快、慢的笔画时,你会发现,笔画越快,声音就会越高。当用相同的力移动不同粗细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得更快,声音也更高。结合这两个实验现象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高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为次/秒,也记为Hz。

3。响度:人耳感知到的声音的响度。响度与发生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当物体振动时,它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加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少声音的发散。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语气: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识别乐器或区分人。

5。辨别音乐有三个要素:闻声识人——根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断;大声喊叫——指响度;女高音歌手 - 指音高。

3。声音的运用

声音可以用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4。噪声危害及控制

1。当代社会四大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产生不规则、混乱振动而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人们的听力能力有害的声音。干扰声音的声音。

3。人们使用分贝来对声音级别进行分类;听力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噪声应控制在90dB以下;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内;保证休息和睡眠,噪音应控制在50dB以下。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3-4章

第三章物质状态的变化

1。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热力学温度采用国际单位制。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被分成100等份,每等份称为1摄氏度。某地温度-3℃读作:负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 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结构:下面有一个玻璃泡,里面含有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部有一根厚度均匀的细玻璃管,外部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工作。

③分类对比:

分类

实验温度计

冷热手表

温度计

使用

测量物体的温度

测量室温

量体温

范围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使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星

特殊结构

玻璃泡上方有收缩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要扔掉,测量时不要留下物体

使用前摇让身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其量程以确定是否适合被测物体的温度;并识别温度计的分度值以获得准确的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底部或容器壁;将温度计的玻璃球浸入被测液体中,等待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指示稳定后读取读数;读数时,玻璃球应继续停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平齐。

2。熔化与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称为熔化。

结晶物质:海浪、冰、石英晶体,非结晶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融化图像:

熔化特性: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性: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成液体,温度继续升高。

熔点:晶体熔化的温度。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 2 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由液态到固态的变化称为凝固。

冻结图像:

凝固特性:固液共存、放热、恒温。凝固特性:放热,逐渐增稠、粘稠、硬化,最后变成固体,同时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到气态的变化称为汽化。

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且仅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称为蒸发。

影响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空气在液体表面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收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降温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

沸腾 沸点:液体沸腾的温度。

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降低时所有液体的沸点降低,气压升高则沸点升高

②液化: 定义:物质由气态到液态的变化称为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 2. 压缩体积。

优点:尺寸减小,便于运输。

功能:液化放热

4。升华与升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它吸收热量。容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等。

②升华: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释放热量的过程

第四章光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和电灯。月亮本身不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则: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是从小光束中抽象出来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要高。这种现象表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对准。

②阴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黑色区域或阴影。

③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当地球位于中间时,就会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面位置1可以看到日全食,位置2可以看到日偏食,位置3可以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早在《墨经》就有小孔成像实验的记录。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图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是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光速的2/3。

2。光的反射

1。定义:当光从一种介质发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条线在同一平面,法线在中间,两角度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反射期间光路是可逆的。不发光的物体会将照射到其上的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3。类别:

1 镜面反射:

定义:平行光入射到物体表面经过反射后保持平行

条件:反光面光滑。

应用:看着平静的水面迎着太阳,非常明亮。黑板的“反射”全是镜面反射造成的

2 漫反射:

定义:平行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会向不同方向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循光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不平整。

应用:不发光的物体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会发生漫反射。

3。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征:等大小、等距离、垂直、虚像

①图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②像与物体及镜面的距离相等。

图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子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形成的像。

成像原理:光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光线实际汇聚点形成的图像

虚像:反射光

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形成的图像

2。球面镜:

定义:以球体的内表面作为反射面。

凹面镜 特性:凹面镜能将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于一点;从焦点到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折射的现象: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 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点是我们看到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带。牛顿的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来决定。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这表明,其他色光都被红色玻璃吸收了,只有红光能够透过。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反射绿光,其他地方是暗的不反射光。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2022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能够帮助到您,是t7t8美文号最开心的事情。